钱老的《围城》这本书很早就读过,当时摘抄了很多书中语句。《围城》这部电视剧从头看到尾,虽然多年过去,至今仍记得许多情节。其中就有这句广为流传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当时,读到这句时眼前一亮,仔细品味,婚姻不正如此吗?
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人,又是群体动物,渴望有人懂得自己,渴望有人陪伴,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三者中爱情更是人生主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于是,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掏出真心给对方。同样的,对方也会奉献真情。此时,男女心心相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带着“此生永不分离,牵手相伴一生”的誓言,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婚姻,走进了围城。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琐琐碎碎的事情,几乎磨光了爱情。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拮据,孩子的出生,双方家庭的繁杂事务……堆积在两个人身上,令人喘不过气来,焦躁,烦恼,郁闷,不由得把气撒在对方身上,甚至拳脚相向,谁也不服气谁,谁也不让着谁,凡是争个里表……从什么时候起,相爱相惜的两个人见面眼红,相对无言,怎么看都不顺眼。温暖的爱巢成了冷宫,孩子被冷落,家中布满灰尘懒得收拾,甚至不想回家,懒得回家。于是,心中滋生出离婚的想法——走出围城。
都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殿堂。这就涉及到如何经营好婚姻的问题。要想经营好婚姻,让家庭幸福,必须做到:
【彼此包容 及时沟通】
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开始因为有爱,生活甜甜蜜蜜。慢慢的,浓烈的、激情的爱渐渐退变,转化为淡淡的亲情。有时,因一些小事产生摩擦,这时需要的不是争得你死我活,而是包容。女方不要无理取闹,男方要宽容大度,各让一步,床头吵架床尾和,及时把事情说清楚,别冷战,定能阴雨变成艳阳。还要记得有事说事,别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扯到一块作为争吵、发泄的理由。
人无完人。我觉得,多想想对方优点,包容对方缺点,只要彼此不出轨,没有家庭暴力,生活是可以继续的,没必要走出围城。许多人走出了这个围城,不久又迈进了另一个围城,未必就能得到幸福。
【有担当 尽义务】
前世有缘,今生安排。彼此有缘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家庭,很难得,也很不易,因此要珍惜。
婚姻不仅仅是那个红色的小本本,更是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男人有担当,顾家疼妻子和儿女;女人体贴温柔,相夫教子。在家庭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互相关心,又要彼此信任。对家庭前景,做好协调和规划,小日子定会不错的。
还有一点就是别事事巨细报备,给彼此适度空间和自由,让其拥有独立人格和个人爱好,更利于发展自我,增进感情。
【彼此在一个频道】
许多夫妻不幸福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开始不懂沟通,缺乏沟通,后来是观点不一,懒得沟通,彼此思想不在一个频道。
造成这个问题原因是,在数十年的家庭生活中,一方积极向上,努力打拼,工作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高。而另一方安于现状,不再努力。比如,男方工作多年,争得一官半职,女方做家务、照顾孩子,与社会脱节。慢慢的,两人说不到一块去,无法进行沟通。时间长了,男方若遇到思想观念一致的人,就会怦然心动,这样的结局不难想象。所以,我不建议女方在家当全职太太,无论家中经济状况如何,女方都要走出家门,别让自己掉队,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生活更充实,人更有自信,有魅力。
【处理好双方家庭的关系】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双方家庭问题,婚后的两个人也不会幸福。比如婆媳关系,比如斤斤计较的丈母娘。
结婚后,能分开住的就分开住。毕竟老人和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住在一起免不了产生摩擦,男人既是儿子又是丈夫,夹在中间更难做。所以,分开住减少许多麻烦。
实在不能分开,和婆婆住在一起,或者住在丈母娘家。就要懂得互相包容,年轻人尊敬长辈,孝敬老人。老人更要懂得谦让,少说话多做事,一家人,和和美美更好。
【生活要有仪式感】
夫妻双方自从走进婚姻的那一刻,彼此捆绑在一起,几十年做到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太少。有人比喻结婚多年的夫妻感情就像左手摸右手,没什么感觉,少了激情,索然无味。
其实,不是没有感情,而是爱情早已转化成亲情。虽然左手摸右手没多大感觉,但是你拿刀砍一下右手试试,左手会不会让你砍?这几句看似笑话,实则做好一个道理,不是夫妻没感情,那是没遇到事,一旦一方有事,另一方立刻冲上去帮助解决。
为了给平凡夫妻生活增添乐趣,增进感情,所以需要仪式感:结婚纪念日,彼此生日,情人节,工作不忙时,增加一点小浪漫、小情调,定会给夫妻生活锦上添花。
有人说老夫老妻啦,情人节买朵花多不好意思,也不实惠,还不如买个烧鸡吃。其实,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份浪漫情结。花不了多少钱买朵花送给老婆,她能高兴好几天,作为丈夫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一个女人从如花似玉的青年跟着你风风雨雨多少年,偶尔来点小浪漫,也是应该的。反之。女人也要懂得理解和关心丈夫,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女子,人前给足他面子,家中给他温柔。幸福的日子日子比蜜甜。
【积极向上 保持自我】
即便是再相爱的两个人,也别因爱失去自我,仿佛没了对方就不能活。其实,谁离了谁天都不会塌下来。
要想夫妻和睦,除了生活中相互关怀,情感上相偎相依,还要保持自我,保持自己有一颗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最好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并把这个爱好坚持做下去。这样,生活更充实,灵魂更丰盈,仪态更优雅。对方更离不开你,更爱你!
家不仅有房子和围墙,更有是温暖和幸福。夫妻双方既是栖息在围墙里的人,又是打造围墙的人,那就付出真心和热情铸造自己坚固的城墙。我愿因爱走进围城的人平安,健康,幸福!
想进去的人就一个理由,找到另一半结婚,对结婚充满了无限希望。想出来的人就有上千种理由,就是没有出来的人都想过出来,只是顾忌太多罢了。这就是生活,既要生气也要活下去,!
图个新鲜,时间长了,就有厌倦了
谢邀!婚姻如围城,有的想进去,有的想出来。要看个人思想问题!有的人自由散慢惯了,无拘无束惯了,随心所欲惯。一下子有了家庭,老婆孩子,家庭负担重了,父母也不能做事了,上有老下有小,到处要开销,不能过原来的自由生活,当然想离婚,过回单身生活!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真正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会享受家庭的,孩子,老婆,父母一家人和美的生活,互相帮衬,夫妻共同创造,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婚姻才甜美,谁还会说是围城呢?
这个比喻对许多人来说是恰当的。但这座城不是可以随意进出的,必须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当儿戏。婚姻后的烦恼是绝大多数人会遭遇的,但若因此出城,恐怕又会进到另一座无二的城,故谨慎为好。
这句话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才女苏文纨的口说出的一句话。表面上说的是婚姻,实际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下面我来具体解读一下:
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个女性都有感情纠葛,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又由合到分,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一开始,就写他在回国的游轮上与鲍小姐调情取乐,鲍小姐丰满性感,诱惑可人,到上海,又与大才女苏文纨说不清道不明,明知苏文纨有意与他,他并不喜欢她,却又犹犹豫豫,装糊涂。见到唐晓芙,惊为天人,曾想尝试追求她,又畏缩不前,恋爱又失败。
后来去湖南,又陶醉在同事孙柔嘉的柔顺可爱之下,不自觉地被吸引,义无反顾地踏入爱情陷阱里。
及至到了婚姻的城堡里,方鸿渐才发现上当了,孙柔嘉变了脸,她婚前的种种面目,柔顺可爱,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统统不见了,代之是计较、市侩、虚伪,温柔也不见了,方鸿渐大失所望,昔日山盟海誓,如今浓情不再,剩下的只是柴米油盐的算计,和一天天无聊的日子,爱情已破灭,婚姻已到尽头,想挣扎又无力。
这不正是印证着这个大千世界吗?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大家都是小人物,恋爱,结婚,步入婚姻的殿堂,仿佛约定俗成的,都要走同一条人生的必经之路,又有几个能免俗?
男、女一旦近了婚姻适龄期,父母就开始焦虑了,亲戚朋友也来时不时地好心提醒几下,自己倒还没事人一样,旁人先急了,心里想着大家说的总是对的,为我好的,眼里又看到小朋友小姐妹成日在旁边秀恩爱,朋友圈里都是婚姻美满的图片,有的秀老公送的钻戒,有的秀老公厨房忙碌的背影,有的秀夫妻恩爱的照片……
实际上谁知道那是什么呢?钻戒一定是真的吗?真是老公送的?无从知晓。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未必。
于是,带着恋爱的美好,婚姻的无限憧憬,也开始谈恋爱了。果然不错,男生体贴,日日嘘寒问暖,自觉充当护花使者,不厌其烦。女生温柔可人,开心地洗手做羹汤,大度明理,恋爱总是那么美好,想来婚姻长长久久只会更好。
及至入了这城堡,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都只是虚幻的人设。原形毕露,男的从奴隶到将军,以为结婚就万事大吉了,一个免费的佣人到手了,从此他就是这个家的老爷了,无比尊贵和荣光。女的呢,起初也想保持原来的人设,但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外面的人情世故,又有多少耐心可言,等到孩子一出生,又要侍候小,又要照顾大的,三头六臂都应付不过来,哪有什么好脾气可言。
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互相越看越厌,日子要过下去,又没有勇气离婚,家人不会同意,小孩怎么办?二婚你能换个更好的?只能困在那里,看看外面的风景,刷刷朋友圈,有贼心没贼胆,厮磨着岁月,糊里糊涂过完一生。人就是这么无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有几家婚姻称心如意?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作为乡绅的父亲送他出国读书,丈人资助学费旅费,无不希望他将来出人投地,闯出一番天地,光耀门楣。方鸿惭既想做大人物,又玩世不恭,不专注学业,虚度光阴,到最后留学几年也没混到含金量高的文凭,于是为了回国应付双方长辈,买文凭,他自己找了个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真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不伦不类,两头不着岸。
回国后的他一开始住在老丈人家中,总觉得低人一等,束手束脚,工作由丈人安排在丈人银行,是个小办事员,他总觉得憋屈,后来在赵辛楣的举荐下千里迢迢赶到湖南乡下,到一个战时新组建的学校一一三闾大学去。
他兴冲冲去,以为终于出人投地了,扬眉吐气,混个教授,到达人生事业的巅峰,不料因文凭问题,却没混上正教授,只勉强做个副的,而这个事业的围城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大学教授们的嘴脸虚伪到极点,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给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受了不少倾轧,又落入了韩学愈这个假文凭“真”教授的阴险圈套里。最后失去赵辛楣庇护的他,不得不出走三闾大学,教授梦破灭,新事业又失败了。
灰溜溜回到上海的他,只能在友人介绍的报馆上班,做一名小小的无足轻重的职员,过着朝九晚五刻板无趣的日子。混得不好,老婆看不起,老婆家人亲戚也不待见,男人事业不行,做人窝囊啊!
方鸿渐想做大人物,呼风唤雨,有权有势,众星捧月,谁不想?但我们这些小人物们,又有几个能做“人上人”,又无法摆脱不起眼的工作,尽管一个月风里来雨里去,却仍只有微薄的工资收入,糊糊几张口,勉强过日子,但又不敢打破现状,高房价、儿女教育金,老人养老看病钱等,无时不提醒着我们,不要轻举妄动。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以幽默的语调,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力,1947年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里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上世纪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网络迅捷,信息透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凶险百倍。拿学生来说,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围城无处不在,人们无处可逃,形形色色,不可逾越。
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这座城是七彩的的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
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便是书中充满着无奈的自我欺骗,苦涩的笑。
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法国的西蒙.莱斯曾高度评价:“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围城》中的男主人公方鸿渐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曰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
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仿佛一切都没有结束,书的最后一句还留在我脑海里,“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谢邀请!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说的:婚姻就象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杀进去基本上是这样的。
但想冲出来的人可就不是一个动机了,有的因脾性不和,有的没共同语言,有的嫌不能生孩子,有的嫌对方不讲卫生,有的嫌对方没教养,有的因好酒,有的因好色,有的因无能,有的因光听父母的话,有的因婚时年幼长大才知道自已应该找个更合适的,有的走向社会后一看外面遍地美男俏女而花了眼,也有的婚后男家经济败落感到无望,……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个别有教养、有内涵、学识渊博、清高孤傲之士得不到应有的标准的人而宁愿独身也想离异的,因差距太大。
目前更多的是发财弃糟糠的,但有很多不是杀出城来,而是在城门徘徊,原配留着在城内,城外再找小≡小四小五。
一前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问答、道韵君来帮您解答:
这句话出自: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情感婚姻之现象。
原话是,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小说中也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 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
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看完 此书非常具有人生反思觉醒之意义。
(仕女/竹根雕)
结语:初识不知围城意, 再看已是城中人。当今社会纷扰不息好多事物何尝不是围城现象!
婚姻是一个大家特别喜欢聊的一个话题,可内容中透露着抱怨和心酸的居多。他们幸福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不懂得知足常乐。《围城》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婚姻就像一堵墙,制约着一小部分人,也拴住了一大部分人的放荡不羁。很多结婚的人总会跑来和我说:“等你结婚了你就知道了”这样的话。小的时候我不明白,后来谈了恋爱也大概了解这个话语中的无奈。
这未免让我想到知足常乐这句话,恋爱到最后到婚姻,就是从热烈到平淡的过程。人嘛,都怕寂寞,都怕平淡,都想每天像电视剧一样找刺激找快乐。
可现实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回归于平淡,回归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回归于孩子的教育,回归于双方父母的琐事。
可是你身边的这个人,ta可以一直陪伴着你,一直在精神上支持着你,你们一起扛过很多的困难险阻,你们一起看着对方的皱纹爬上眼角,你们一起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再是一个人,你永远有一个后盾。
这我认为是婚姻的意义,也是很多人在平淡面前所忽略的。
我觉得有一个可以白头偕老的人,是福分。我也在钱钟书的书中感受到了婚姻的种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结婚前,我会问问自己可不可以忍受,如果可以,那我对于这件事没有理由抗拒。
婚姻也代表着家庭,人生这么短,不找一个相爱的人过一生多么遗憾。
我是@早安读书,每周读三本书的日更践行者,关注我,一起高效阅读,加速成长!
这话有道理,但这话的要旨在于一个”想“字。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这头一个”想”,是真想,试问只要是正常人,到了娶嫁年龄,谁不想进入婚姻这座围城,享受人伦之乐?
而城里人想出来的”想”,只是假想而已,在婚姻中,夫妻彼此难免磕磕碰碰,有点跳出围城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婚姻不止是卿卿我我,还有上对父母下对子女的责任担当,跳出围城可不是儿戏,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走此陌路?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个细胞,绝大多数是健康的。钱老是文学大家,他的这句话读来让人津津有味,却不是用来实践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似乎说到每个人心坎上,但只是让领略人会心一笑……
另再提一句:钱老与其夫人杨绛先去可是神仙眷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