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原产的狮子,据说古时西域一些国家,曾向中国进贡过狮子。
中国远古时代应该有狮子,经过地震地球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升起狮子猛兽才灭绝。后来狮子代表了高贵皇族的象征。
狮子的正體/繁體是這樣寫-獅。
据说这个字是从音演变成,是中世纪时大食国的发音。大食是指伊朗/亚拉伯地区的统称。把这師音加上从獸字的犭而成汉字。
中国不产狮子。西亚洲有狮子的亚种出现,亚洲狮体型略少於非洲狮。是古代阿拉伯旅商朝贡给中国的。马哥勃罗遊纪内有描写他看到:宮宴中已驯服的雄狮坐伏地上。
我相信当时见过朝中有亚洲狮得宠之後,阿拉伯商人会再引进朝贡非洲狮的。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已从非洲引用黑人为奴。硕大的非洲雄狮被皇亲贵冑收养显贵就自然而然。民间极少能目见,靠口说画阅,而成为民间富贾们用石彫狮子作守门俱宅辟邪传统。
附图转载网络 ~非洲狮
亚洲狮
中国民间喜以石狮守门作镇宅辟邪
中国应该早就有狮子,不然的话狮子滚绣球是怎么来的。应查山海经才能了解一些祥情。
秦汉之前多有大象、犀牛、老虎等猛兽记载,中国最早的狮子应该是汉代西域进贡而来。
这个只有古人知道啊。
我们中国原本确实没有狮子存在,狮子是从西域进献而来的,当初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意欲联合各国攻击匈奴,从此打通汉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到了东汉初年汉章帝时,班超大破莎车,月氏国立刻派遣使者献上狮子作为贡品。而后安息国看到月氏国如此便有样学样,也进贡了狮子给汉王朝。
狮子初到洛阳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狮子雄壮威武,体型巨大,发如王者,能和虎兽相博,当时无论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是极为喜爱狮子的。
而狮子的意义也是大为不同的,首先它是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进贡的,所以也代表着国力日上,这也在后来被许多王朝视为祥瑞。而后也因为狮子的珍贵,狮子只在宫廷之中才有,所以在平常百姓乃至许多王公大臣都是难以见到的,这更增添了狮子的神秘感,所以后世许多大家大户用狮子镇宅,一为辟邪,二为显示自己之富贵尊华。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中国本土没有狮子这种生物分布。
但中国古人是见过狮子的,来源是外国进贡。当然了,以这种方式得来的狮子,数量肯定十分稀少,能见到狮子的人也不多。
在汉朝就已经有狮子传入的记录。《后汉书·顺帝本纪》记载,在阳嘉二年(公元133年):
疏勒国献师子、封牛。
《东观汉记》也记述了这次进贡,说疏勒国进贡的狮子:外形像老虎,黄颜色,有髯毛,尾巴末端有一团膨大的茸毛。
阳嘉中,疏勒国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
这个特征很鲜明,我们一看就能断定,此处的“师子”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狮子。
(注意,不是说这次就是狮子最早进入中国的记录。但这次进贡有对外形的具体描写,有助于我们确定物种。)
从上一条也可以看出,狮子最初的称呼是“师子”,没有反犬旁。
和猫子狗子兔子等等不同,那些称呼把“子”去了,前面的猫、狗、兔仍然代表这一种动物,能够表达出完整意思。“子”只不过是个后缀。但如果把“师子”的“子”去了,留下一个“师”子,跟动物就毫不搭边,意思完全变了。
因此可以看出,师子这个词的构成方法不同,是一个整体。所以有人推测,这乃是一个外来词,可能是音译过来的。这也有道理,中国本土既然不产狮子,当然也不会产生指代狮子的这个词语。
后来,可能人们为了突出它的生物特征,给师字增加了个反犬旁,表示这是一种兽类。于是师子变成了狮子。
大家都知道非洲有狮子,但其实狮子不仅分布在非洲,印度也有。
因此在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中,狮子的戏份不少。譬如“狮子吼”这个典故,就出自佛教。在中国,活狮子十分罕见,这种动物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力,应该有一大半要归功于佛教。
在今天,狮子在亚洲的“根据地”,只有印度的一小片地区。不过古代狮子的分布地区比现在大很多,包括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但很遗憾,并不包括中国。
(狮子的分布地区,蓝色为现存分布,红色为历史分布。箭头所指为现在狮子在亚洲的唯一分布区。图片来自维基。)
上文说到的疏勒国,是西域诸国之一,在如今的新疆地区。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就发生在疏勒城。就目前的科考成果来看,没发现这里存在过狮子。
(从上面的历史分布图中可以看到,新疆在分布区之外。)
也许疏勒国的狮子,也是从其他地区传过来的。考虑到西域各国比中国信奉佛教的时间更早,疏勒人之所以想法得到狮子,或许也是受佛教的影响?(我猜的……)
太乙天尊坐骑,九头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