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商业力量庞大,新技术从出现到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此,一方面有利于大众更快的分享科技进度的益处,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信息的开放程度而导致信息安全将面临更严竣的挑战,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商务规则、应急预案等等都必须同步跟进。
为以后技术应用的可能做准备
谢谢邀请,墨子镜于人回答这个问题。
2015年1月,马斯克宣布SpaceX计划将约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这一项目被命名为“星链”。
按照马斯克的预计,这些地轨通信卫星密集分布在大气层的中间层,也就是电离层的底部。在大气层的中间层,人类的飞行器很少,确实是具备密集布设小型通信卫星的空间。从现代技术角度来说,密布的低轨通信卫星网是可以实现全球宽带互联网的架设的,在不考虑卫星损耗以及升级、维护难度的情况下,可以说低轨通信卫星网的成本造价远远低于,我国现在的通信塔宽带网的建设的。
到2020年4月20日,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发射了420颗卫星,距离计划的1.2万颗还远远不够,当然距离全球性的互联网服务也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实总的来说,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乱的破坏,大量无人区等地域。低轨宽带互联网可以说是是一项新的服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除深海以外的地区,形成互联网覆盖。但是由于卫星的设计,低轨道卫星的寿命,信息发射装置的更新换代,低轨宽带互联网还是会是相对来说是质量较弱的网络覆盖,只能成为我们通信塔宽带网的有益补充,不大可能成为互联网的主要服务体系。
对我国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覆盖面最广的互联网体系。而低轨宽带互联网的应用主要会是在气象、救灾、极地科研等方面。对我国现代网络应用不会有太大的冲击。马斯克本身也没有将发达国家或者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纳入主要市场,它的主要前景还是针对全球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答题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最近,钢铁侠Elon Mask的星链已经在官网开启体验资格申请了。
星链(Starlink)是太空服务公司SpaceX于2015年启动的一项计划,打算在离地不同高度的三个近地轨道部署12000颗卫星:550千米1600颗,1150千米2800颗,360千米7500颗。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球没有任何死角的卫星网络,为所有人提供高速上网服务,是一项可以与5G建设相提并论的大工程。
目前SpaceX已经发射了9批共538颗卫星进入太空。官网正在招募测试人员,计划于2020年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提供服务,并在2021年扩大到近乎全球有人居住区,最终在2027年完成全部的发射计划。
同时,12000颗卫星只是第一批计划的数量,还有30000颗追加卫星发射请求正在申请之中。
星链理论上支持400万个用户同时在线,并且随着发射数量的增多和系统的优化,支持的数量还可能进一步提升。据估计全球有20~30亿左右的人还没有接入网络。尤其是星链计划可以解决很多普通网络难以触及的场景中的上网问题,如航海船只、飞机、偏远地区等等,可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私营企业参与卫星发射在国外已经不是少数了,包括谷歌,Facebook,三星等等很多公司都有这类项目。即使是国内,也有阿里巴巴等公司发射自己的卫星。
科技发展到现在,卫星已经不只是用来做科研和通讯等国家层面的功用了。商业全球化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而随着距离的增大,信息延时的弊端也越发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卫星带来的低延时作用就很大了,不论是股市等金融行业还是线上零售业,都会从中获利。光靠国家投入发射的卫星来做这些事,不只是会分散国家在科研方面的精力,也很难满足这么大的需求。
所以,互联网公司参与低轨宽带互联网星座建设是他们的诉求,也是发展的必然。
6G必然引入卫星联网,来解决全覆盖的地表问题和地下,水下问题的连通。当让也需要全频段来支持。
抱歉,自己的知识有限,让你失望了。
不知道
世界上真正想利用卫星实现全球覆盖的高速互联网的人不超过三个,马一龙算一个,Greg Wyler也算一个。前者的starlink正如火如荼的放着卫星,别人拿着后者的O3B也赚了点钱,Greg的oneweb恐怕是撑不下去了。
回到问题本身,国际巨头Google、Facebook、Amazon也动过放卫星的念头,还有国内什么尙连(WiFi万能钥匙)之类的也想在大潮中吊两条小鱼,这些有着互联网背景的大鳄和小龟们恐怕连卫星用什么发电都搞不清楚吧?
圈钱和赚取短期的流量是他们真正的目的,要知道造卫星发火箭可不是谁都能玩的。航天领域可没那么大的风,也没有谁家的卫星用嘴吹上天的。
马一龙成功的概率只有五成,卫星互联网星座就算全球真有能成的,最多不超过三家。一家在美国,另一家可能在中国。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和他背后的金主有走向星辰大海的情怀的话,慷慨的拿出你们手里暂时不用的钱,成立一个整合全产业链的基金,好好想想这事该怎么办?
目前我们的状况是,航天系的科技、科工有小规模的计划,电子系的电科也有想法,清华中科院等研究系也在思量这个事,如果能把力气集中在一个点上,事成的概率能到五成。
我们总是在困难的时候才团结一心,我们总是在幸福的时候各自为政,我们不知道何时起学会了自我吹嘘,我们真的该好好坐下来,一起聊聊怎么干一票大的了。
新基建的药方已开好,就看怎么熬药了,是要放一起熬一大锅呢?还是小家小户自己随便熬一熬?
欢迎与@歪叔西哥星仔的数字观 一起学习数字背后的真像,找寻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