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造反的最初的目的只是求得“自存”,后来看到与他争夺天下者,也不过是些没有什么远谋深虑、“志骄”“器小”的庸庸碌碌之徒,在谋士的劝导下,才确定了夺取天下的“远略”。至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采用什么“理论”作为宣传的工具,这要看当时的需要。早年朱元璋信奉弥勒教,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元璋年轻时作过和尚,这更不是由于信仰,用他的话来说只是“托身缁流”(《皇陵碑》),是用以解决吃饭问题的临时措施(一般说来游民很难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倾向把一切都工具化)。当朱元璋参与红巾军的造反活动时,他还是个游方和尚,这时以明教为旗帜的造反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此时要生存和发展,投靠红巾军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朱元璋充分表现出其军事天才与临时应变的机谋,他逐渐从对郭子兴的依附下走了出来。力量壮大了,并且有了足以和割据天下的“群雄”一较高低的力量.
夺取天下与一般造反活动是不一样的。封建社会中迫使人们武装反抗的原因很多,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实行严刑峻法,敢于拉起大旗造当朝反的,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走投无路,才铤而走险的。这个时候,只要造反主体有胆量、富于冒险精神,就可能竖起义旗。可是,当壮大起来的造反者进一步要取得和建立政权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汉代陆贾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也就是说,建立政权、治理天下都是需要学问的。的确,它也是一门极复杂的学问,它不仅有军事上的战略战术问题,也包括政治艺术和政治技巧的运用的问题,这里有一整套政治、军事文化。这些在鼓励人们造反的弥勒教、明教中都是没有的。在其它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军事学说(例如西洋政治学)还没有传入中国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的政治军事文化还是志在夺取天下人们的唯一的选择。不管是谁、也不管他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只要他想建立政权和一统天下就得使用这一套。当然,这时的儒家学说已经从法家、兵家、纵横家那里吸取了很多东西,不是纯粹的原汁原味的儒家学说了。这种学说不仅具有理想性、还有具体的可操作性。
早在至正十三年(1353)李善长投靠朱元璋时,就为朱讲了一套儒法杂揉的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之术,并鼓励他以汉代的刘邦为榜样。朱元璋自然而然接受了儒家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儒生陶安、李习、唐仲实、朱升、孙炎、宋濂、刘基、叶琛、章溢等人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以后,把儒家所主张的一套“革命”造反的“顺天应人”之理和夺取天下后的治国安邦之术灌输给了朱元璋,使他从只知道造反求生的山大王变成立志一统天下的“群雄”之一。
这些道理和谋略大体说来不过四条。一是,打起儒家“尊王攘夷”的大旗,所谓“内诸夏而外狄夷”。长江南北的汉族人民已经被蒙人和色目人统治了近百年,吃尽了民族压迫的苦头。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定为国策,形诸法律,大量行于社会实践当中,这些例如汉人殴伤蒙古人要判死刑,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许还手,打死了汉人,只赔一头驴;汉人,就是身为贵官,与蒙古人交往,行礼毕,要把双手反被过来,作捆绑状,以表示归顺之意。这种摧辱汉人自尊和人格的做法,使得重视礼仪和面子的汉人不能不感到奇耻大辱(清代统治者就比蒙古统治者聪明得多,他们也歧视汉人,但给文人士大夫以面子,所以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引以为荣)。应该说是元代统治者启发了汉人的民族意识。因此朱元璋打起民族的大旗是上应天理,下合人心的,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他在北伐元王朝的檄文中说: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转引自《朱元璋传》)
檄文中还对北方的广大老百姓说:“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扩清,志在逐鞑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雪中国之耻”这个口号,无疑对于处在第三、第四等级的汉人、南人来说是极有号召力和煽动力的。有的学者用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指责檄文是利用民族斗争掩盖阶级斗争,这是极可笑的。实际上,对朱元璋来说他关心的是把全国老百姓都动员起来,站在自己一边把元朝统治者赶走,一统天下。此时还没有别的政治斗争理论来组织人民和动员人民,他和他智囊人物不可能创造一套新的理论,即使创造出来老百姓也不懂,不会接受。
其次是“仁者无敌”的理论,这是儒家治天下的核心理论。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下“暴君专制”与“暴民乱治”的轮回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元朝末期,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武装反抗斗争特别激烈,烧杀也十分严重。陶宗仪《辍耕录》中的“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享太平”,正是乱世之中这种报复情绪的一种反映。这种杀戮不会象一些历史学家想象的那样只杀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不杀普通农民的。朱元璋是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见证者,他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说:
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当是时,恬于从乱。一从兵后,弃撇田园宅舍,失翫桑枣榆槐,挈家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少壮不分多少,人各持刃趋凶,父子皆听命矣。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所存眷属众多,遇寒朔风凛凛,密雪霏霏,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这是朱元璋亲眼所见、亲身所经历者,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那是不分贫富和原来的社会地位高低的。真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啊!广大老百姓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对于不搞滥杀的“仁政”的渴望的强烈,可以想见。朱元璋参加反元斗争第二年,在他初步摆脱对郭子兴依附的时候,便理解到这一点,他确定以汉高祖刘邦为效法的榜样,不乱杀人。后来他行军打仗都注意军纪,为自己树立一个仁者之师的形象。这种作法也为自己最大限度地争取各个阶层的人物。
其三,朱元璋出身贫寒,懂得“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非常注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儒者朱升关于“广积粮”的告诫。龙凤四年(1358)朱元璋任命康茂才都水营田使,命令他负责兴修水利,并分巡各地,在其占领区内修复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朱元璋还推行屯田军垦,开放无主田地,后来还一度实行土地谁种谁有,这些不仅为其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粮,而且提高了其所统治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四,在政治军事活动中朱元璋礼贤下士,网罗大批的儒生才士;对于老百姓则贯彻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的原则,改变“山大王”短视作风,建立可以取信于民的政策和法制,这是有利于“挽颓风立纪纲”的,克服元末政治窳惰腐败、政风疲软的亡国气象。
上述四项是基本点,也可以说是光明正大的规则,当然也还有一些只能实行、不能与外人道的“潜规则”,这在为打天下作策划的策士们思想上表现特别突出。如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的一些理论,但是它们多体现在战术和策略上。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都是一些常理常情,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所谓“王道本乎人情”也就是这个意思。这在以宗法制度和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社会中,它就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一些历史学家把它称为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也不算错,因为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地主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无论从空间、时间上,还是从利益权利上很难截然分开。它又在自然经济下是政治学原理与政治操作的思考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文明是发展得最成熟的农业文明,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地区的农业文明中诞生过如此高水平的政治和军事文化了。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以前,无论哪一个阶层的人,只要他参与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并要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就不能不运用这个政治文化,或者公开以之为号召,或者暗地使用。否则,就很难取得预期的结果。太平天国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其势力强大的时候远过于朱元璋在金陵登基之时,但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尊奉传统政治文化(至少在口头上如此)和社会文化,要与还生活在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对着干”,对被绝大多数国人所崇奉的孔子大张挞伐。他们过分地相信了自己那支特别能战斗的军队,最后仍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虽然那时已经有异质的政治文化传入了(例如基督教文化),但是它还没有发展到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朱元璋确实是当时“逐鹿”群雄之中的佼佼者,他领悟力强,又勇于实行,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登上了龙庭,建立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面,家里有八个孩子,他是老四,他的名字叫做朱重八,然后改名为朱元璋,朱元璋这几代都是以种植农业为主。 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因为能力不够,所以欠着外面的钱四处躲债,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里的孩子因为没有钱抚养,都饿死了,而且还有一些孩子送给别人,或者嫁出去了。 由于家里太穷了,所以朱元璋小时候就在地里放牛。 元朝的时候,有一些人非常的欺压百姓,而且百姓们也分为四种,蒙古人统治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有钱花,有饭吃,可是那个时代吃不起饭,有些人都饿死了。
到一三四三年的时候,在那年的春天,发生了蝗灾和瘟疫,没过几天,他的父母和他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们,都去世了,现在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了,因为家里非常的穷,连棺材都买不起,把自己亲人埋起来的土地都没,他的邻居给了他一块封地,然后朱元璋找了几件破衣服,把它们包裹起来,放在土地里,大家为了活命都自己逃生了。 朱元璋非常的无奈,只能到皇上寺里面去当和尚,每天打扫打扫一下后院,洗洗衣服,还经常被人欺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地人也吃不上饭,朱元璋只能去流浪要饭。 朱元璋在流浪的过程中,去了很多地方,然后,一三四八年的时候又回到了皇上寺,这几年朱元璋也不是白活了,他去了非常多的地方,也见了非常多的人,也懂了很多的事情。
朱元璋的好朋友给他来信,邀请他去当义军,25岁的朱元璋,在这一年去当了红巾军。 他当兵之后非常的勇敢,头脑也非常的灵活,而且还善于写字,很快就得到了上司郭子兴的欣赏,然后他就把朱元璋调到一个地方去当差,因为他非常的聪明,能让人处理事情也处理的非常好,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大家,他的名声在部队里非常的好,郭子雄把他当作自己的左肩右臂,而且有重要的事就和朱元璋商量,郭子兴有个女儿,郭子兄觉得朱元璋这个人非常好,然后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之后他就叫做朱公子,也就是起名叫做朱元璋。
在打仗的时候,有两个军队接下仇怨,然后朱元璋就把郭子兴救回来,之后他们的仇怨非常大,然后朱元璋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招兵,他以前的小伙伴看到了朱元璋现在是红巾军,所以他那些小伙伴们也来投靠他了,郭子兴也招了一些兵,一共有2万多人,组成了自己的队伍了,然后攻下徐州,然后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两方决定要组合起来,不再打仗,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世界和平的作用。 朱元璋带领的队伍很快就攻下了徐州,然后一些人来投靠他,没有父母的孩子他就收养起来,还收了许多的义子,攻打完徐州之后,郭子兴的能力要非常的高了,然后朱元璋就成了总兵官,突然中也改变了许多的制度,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好。
在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成了皇上,然后把那些人都封为大侯,经过了许多战斗,这个皇上的位置也做定了,朱元璋这辈子做了非常多的好事,他把所有的农民的土地都还给了他们,还奖赏了他们许多的钱。给老百姓们修水利工程,还种植了许多的棉花和一些农作物,他把所有的农民都变得非常富裕,把所有的奴婢都给放了,然后还惩罚了一些不正当的官员,清朝了,全国的户口,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社会终于变得和以前一样,这个时期称为洪武之治。 洪武24年的时候,朱元璋让太子去巡视,巡视了洛阳和西安,回来之后还把一个地图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封的太子死掉了,这是朱元璋唯一的继承人,国家没有了太子,非常的遗憾,朱元璋非常的伤心,他觉得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继承人,洪武31年,朱元璋死掉了,死在了南京故宫里面,他遗照里面说的话非常感动,让所有人都感动了,朱元璋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这个社会继续流传下去。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神明的皇帝,他这辈子做了非常多的好事。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小编讲的历史,我会继续给大家更新不同的历史。
朱元璋家境贫寒,自小给地主放牛牧羊。至正4年,他的家乡淮北大旱,蝗虫成灾,庄稼绝收。不久,又生瘟疫,家人相继病死,他走投无路只好去皇觉寺当了和尚。但是他不愿意过当和尚的生活,于是长老派他去当云游僧,化缘度日。
朱元璋在淮西云游时结交了一些白莲教徒,接受了一些反元思想,并熟悉了当地的山川地貌。这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经验。
红军起义爆发后,他投到了郭子兴门下。他办事有勇有谋,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把养女许给了朱元璋。他回老家招兵买马成立了队伍并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为日后打下江山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又招募了有谋略的谋士和将帅,著名的有李善长、刘伯温、徐达、汤河等。靠这些文臣武将他逐渐消灭了各方的割据力量,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壮大。
鄱阳湖大战打败陈友谅,奠定了朱元璋的帝业。同时,他整顿军纪,严谨治军,赏罚分明,深得百姓和将士们的拥护。
朱元璋的武装力量跟谋士队伍终于为她谋得了天下。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成皇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九字真言!
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
(我丑我怕谁)
我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天意呢?小编觉得就是天意。
至于为什么说是天意呢?那回到第一个问题,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皇帝宝座的?很明显朱元璋没有蒙古血统,不在元朝皇帝的继承顺位上,那要成为皇帝,势必就要造反咯,那再来看朱元璋同志又是怎么才回走上造反路的呢?
朱元璋的身世就不多介绍了,反正就要清楚一点就行,他很穷,穷到吃不饱饭,跑去当和尚了。在他当和尚的期间,他出去化过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饭,这段时间他加入了明教,认识了很多人,见识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意志得到了磨炼。
总得来说,日子苦点吧,起码还能活下来,不过接下来就不一定了,为啥呢?因为人们开始造反了,元朝必然要镇压,可是起义军不是每次都能打赢的,任务又必须完成,所以元朝官吏那老百姓当做义军拿去充数。
这下好了,当和尚都不太平,随时可能被抓去充数,按说这时被元朝害得家破人亡的朱元璋同志应该起义了,可惜起义是要杀头的,死亡的概率好像比抽到的概率要高很多啊。
接下来,汤和的一封信,说自己当上了千户,邀请朱元璋一起起义,这无疑是添了一把火,可惜朱元璋还没坚定起义的决心。虽然看完信,朱元璋就把信烧了,但还是被人发现,并且准备告发他。这下朱元璋同志可是被架在火上烤了,必须做出一个抉择了。
逃跑;守在庙里;造反,极限三选一,不知道怎么选,那就问人呗。朱元璋问了一个叫周德兴的人,结果他也不知道怎么选,所以建议算一卦。
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逃跑和待在庙里都不吉利,造反可能还没事。
得,没得选了,被逼上绝路了,那就造反呗。
元朝赋税不重,人民能活,朱元璋不会造反;
镇压不拿百姓冒充义军,朱元璋可能继续敲一天钟念一天经,在寺庙混吃等死;
汤和的信不被人发现,朱元璋不用被迫做出选择;
占卜的结果和现在有点差别,朱元璋还不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说实在的但凡这波操作有点失误,朱元璋都有可能不会造反,不造反就不可能当上皇帝了。
所以他当上皇帝是天意。
接下来说说朱元璋怎么一步步登上帝位,尽量简略点吧,前面写的有点多了。
投军时得到郭子兴赏识,当了亲兵,娶了马姑凉。
朱元璋意识到这帮义军没前途,自己出去混。
拉壮丁,扩大队伍,占领滁州。
接纳岳父的投奔,他又攻占和州,把滁州让给岳父,结果没过多久岳父(郭子兴)死了。
朱元璋继续占领了集庆(南京)。
接着他极有远见地决定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
搞定了南边,他开始北伐。
北伐成功,将元军赶到北元境内,形成对峙。
其实在北伐没开始没多久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在这里朱元璋就当上皇帝了。
这个过程中陈友谅和王保保比较难搞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史料。
总得来说觉得朱元璋造反是天意,他是靠造反当上的皇帝,可造反确实靠自己的真本事,以及一帮牛逼的小伙伴。
图为朱元璋
一、萌芽阶段
元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所谓的贵族统治地位,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泱泱中华,汉人无数,但在元朝贵族眼中却只是贱籍,其价值甚至还不如一匹马,何其悲也!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压迫,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343年,生活艰难的濠州百姓迎来了一场旱灾,这让百姓的日子更加艰苦了。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旱灾带来的伤口还没痊愈,紧接着又爆发了蝗灾和瘟疫。那个时候面对这等天灾,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再加上汉人的地位不高,想要好的治疗办法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没有熬过这场天灾,相继撒手人寰。草草处理了亲人后事,朱元璋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亲人独自逃生。在这期间,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但他不是看透了一切,了无牵挂,而是为了有一口吃的。但可惜的是,皇觉寺也没有了粮食。为了活命,朱元璋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乞讨生活。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被迫磨炼的朱元璋,在这期间获得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经验。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若没有这三年的流浪生活,也就没有后面的开国皇帝朱洪武,有的也只是皇觉寺一个敲钟礼佛的和尚。
二、从军成长阶段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毫无疑问,朱元璋就是那一匹千里马,而发现这匹千里马的就是郭子兴,朱元璋的岳父。
图为郭子兴
朱元璋参加义军之后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了其亲兵。因为他早年的乞讨经历,养成了他圆滑处世的性格,再加上其在战场上勇猛的表现,很快就真正进入郭子兴的眼中。郭子兴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将养女马氏嫁给他,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图为马皇后(孝慈高皇后)
群雄起义,人数虽多,但真正有大局观的却没有几个。大多是手中有点权利就开始窝里斗了。朱元璋见此就离开了濠州,另起炉灶。此后,朱元璋步步为营,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宗旨,慢慢壮大自己的力量。
名声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在元末这种时局混乱的时候。随着朱元璋的成长,他的名声也传了开来。至此,朱元璋身边就集聚了一大批有见识有理想的人。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朱元璋败陈友谅,灭张士诚,歼方国珍,一统江南。
三、建立大明王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江南一统之后,朱元璋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就挥军北上,驱逐胡虏。仅仅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奴役中原百姓长达九十八年的元朝就被灭了。
图为老年朱元璋
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只能说是时势造就英雄。若没有那场天灾,或者说皇觉寺存粮充足,或许建立大明王朝的就不是朱元璋了。你觉得呢?点击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朱元璋是怎样一步一步当上皇帝的,我们来捋一捋。
朱元璋是贱民出身,他从小给地主家放牛,那个时候他还叫朱重八,家里很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家里人吃上饱饭,可惜愿望还没有实现,亲人就接二连三的饿死,所以说他当时的心境除了无能为力还有痛苦和绝望,更有对元政府的恨。但是当时的他太渺小了,他只有把仇恨埋葬在心里。
为了有口饭吃,他上山当了和尚,那个时候的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有点地位的和尚还有田地和店铺,新入门的朱元璋就好比长工般的存在,庙里什么累活苦活都给他干,但是能吃饱饭,他就愿意忍受下去。
好景不长,由于饥荒过于严重,和尚们得出去化缘,但是化缘每个和尚都有自己的分界地的,新人朱元璋又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朱元璋被指派化缘的地方是淮西和河南,是闹饥荒的主要地带,可想而知化缘的难度。但是为了不被饿死,他只能忍受辱骂奚落嘲讽去乞讨。
但是朱元璋与别的乞丐不同,在讨饭的时候,他会研究当地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也认识了很多人。
可以说长期的苦难,还磨练了他的意志,使得他的内心无比强大,这也应该是成功者应当具备的一个特质,自信自己会战胜一切苦难。
当时的元政府很腐败的,腐败到什么程度?镇压起义军中,官吏们为了交差,会抓手无缚鸡的老百姓当成起义军杀掉。这种严峻的形式之下,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参加起义军,而这个事情被别人给告发了,所以他就投奔了起义军。
在军中朱元璋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受到了重用,郭子兴收了朱元璋为义子,并把他的名字改为了朱元璋,还把义女马姑娘嫁给他为妻,可以说,郭子兴是对他有恩的,但是也是因为他逼得朱元璋出走单干。
郭子兴这个人气量小,在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和威望都大于他的时候,他内心开始不满,再加上儿子郭天叙在旁煽风点火,他把朱元璋抓进了地牢里,但是朱元璋当时在军中已经有一定威望,且没有犯下什么错误,郭子兴也并不想杀掉他,还是把他从地牢里放了出来。
朱元璋出来以后,觉得跟着这些鼠目寸光的人是没有大前途的,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这也是他霸业的开始。
朱元璋出征回去之后,就向郭子兴辞职,走的时候他只带走了24个人,像徐达、汤河、周德兴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后来他的部队慢慢扩大,也加入更多的像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等能人有志之士,这无异于如虎添翼。
除了手下兵精将强,谋士如云。
朱元璋做出的这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
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避免了元军的火力攻击。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果真鄱阳湖之战,陈友亮彻底失败了,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
解决掉张士诚,把元鞑子赶出了中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建立了他的大明王朝,实现了他心中伟大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他的丰功伟绩是天意,更加离不开的是人为,如果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想他将不会有这一番成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二农民出身的草根皇帝,他出身贫苦,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家人先后饿死,朱元璋被逼无奈 ,只能进了皇觉寺当和尚,而当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没过多久,北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好友汤和邀请他参加义军。
也正是这个决定,朱元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最终加入了红巾军,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朱”同“诛”,元指的是元朝,“璋”则是一种锋利的玉器,朱元璋表明了自己势灭元朝的志向。
很快,他在红巾军中步步高升,但因受到郭子兴的猜忌,朱元璋去了濠州发展,一步步壮大 ,随着北方红巾军的失败,以及郭子兴的死亡,朱元璋便成为了南方红巾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他还有两个强悍的对手,一个是张士诚,另一个则是陈友谅。
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经过苦战,终于击败陈友谅的水师,并且击杀了陈友谅,在灭亡了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在南方已经无人可挡 。
1368年,朱元璋在集庆称帝,国号大明,同年,他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
经过多次北伐,朱元璋终于廓清寰宇,确立了明朝在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的一生非常传奇,他能当上皇帝绝不仅仅靠“气运”,无能力谈何气运,朱元璋善于听取意见,同时具有很突出的战略眼光,而这些是同时代的其他枭雄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