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狮子老虎能寿终正寝的几率非常非常低,绝大多数的大型掠食动物都是由于捕猎失败被猎物反击、跟同类竞争失败、被天敌攻击、饥饿或感染严重传染病而死亡的。衰老本身会加大上述原因的可能性,所以野外的狮子老虎基本没有自然老死的,年纪大了无法捕猎活活饿死的倒是有。而大自然里总不乏各种善于发现食物的机会主义者,比如秃鹫、乌鸦、苍蝇、葬甲等等。它们一旦发现尸体会迅速聚集,把尸体吃掉。正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大自然里才不会堆积大量尸体,不会滋生更多的病原微生物,也不会有各种恶臭。当然,一些不那么挑剔的掠食动物,比如鬣狗等等发现了尸体也会不客气地来享用一下,毕竟新不新鲜都是肉,填饱肚子是大事。
食腐动物被称为大自然的清洁工,它们自身通常会有着超乎寻常的免疫力。哪怕食物不那么新鲜,它们吃了也不会轻易生病。当然,它们自己死后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
大自然就是这样进行着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并且保持一个动态平衡。
野生狮子、老虎很难寿终正寝——像人类一样老死,它们大多因疾病、受伤或者饥饿而死。当它们死亡时,微生物开始分解其组织并产生气体,这就是尸体膨胀的原因。然后昆虫来了。 通常首先出现的是苍蝇, 苍蝇在死去的狮子、老虎嘴、鼻子和眼睛里产卵。
孵化出来的幼体是蛆,它们吃掉嘴、鼻子和眼睛周围的软组织。 蛆在尸体内四处移动,以腐烂的肉为食,传播酶,帮助尸体变成粘性物质。蛆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同时进食和呼吸。而第一阶段的苍蝇幼虫大约有2毫米长,当它在第三阶段并离开尸体时,就变成了一个20毫米的蛹,是其初始长度的10倍。蛆能在七天内吃掉尸体的60%。
稍后,会出现甲虫吃掉尸体的皮肤、毛发和软骨。 鬣狗、秃鹫、乌鸦、狼和野猪等食腐动物也会吃掉尸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秃鹫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吃掉一头狮子尸体上的肉,只剩下骨骼。 关于是什么吸引昆虫到腐烂的尸体上,我们知之甚少。微生物分解尸体时释放的气味可能是这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尽管尸体这个话题可能令人毛骨悚然,但死亡和分解是自然过程,在生态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营养物质被用来诞生活的动物,当它们死亡时,营养物质返回到环境中。
老虎和狮子都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它们在生境中没有天敌,所以,按理说老虎和狮子都能够正常的自然死亡。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的就是意外,可能一次捕猎的失利受伤会让狮子或者老虎受伤,而受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很可能有意味着死亡。因此,并不是每一头狮子和老虎都能“寿终正寝”。那么,除去意外死亡的情况,狮子老虎在自然界中的死因是什么呢?它们死后是否会被吃掉呢?我们简单地来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在开始我们说过,狮子、老虎也会因为受伤而死亡,而受伤的原因不止是捕猎一种,作为两种具有极强领地意识的食肉动物,与其他食肉动物竞争以及与同类的竞争(领地之争)等等,都可能是导致它们受伤的原因。
而且虽然狮子和老虎同属大型猫科动物,但是二者的习性不同,因此也就导致了二者死亡的原因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下面我们分开来说一下两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死因。
狮子的死亡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一般情况下,母狮一胎可以生下2-4只幼崽,由于奶水不足以及先天性的一些因素的影响,狮子幼崽能够成功活到1岁的只占50%。到了1岁之后,狮子开始跟随母狮慢慢的学习狩猎技巧,在此期间,由于幼崽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它受伤死亡的几率很小。
到了2-3岁左右时,狮子进入亚成年,此时雄性和雌性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道路,雌性会一直留在狮群中,而雄性则是会被驱逐出狮群,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狮子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生存手段。被驱逐后的雄狮由于缺乏单独的生存经验,所以在流浪的生活中,有超过一半的雄狮会被淘汰掉(意外死亡,包括与同类战斗、捕猎受伤等等)。
等到流浪雄狮5岁以上时,通常活下来的就是强者了,而且也经过了大自然的洗礼,它们已经具备了挑战其他狮王的能力。此时,流浪雄狮就需要选择一个狮群的雄狮进行“狮王之战”,这场战斗关乎生存和繁衍,所以双方会拼尽全力,这样受伤的几率(而且是重伤)就会大大增加。“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就会失去狮群的控制权,而且在独自面对生存的挑战,如果此时受伤,很可能就会让自己丧失与其他食肉动物对抗以及捕猎的能力,最终死亡。
由于狮王的更替是一直在进行的,所以只要是流浪的雄狮,不是刚成年就被狮群赶出来的,就是落败的年迈雄狮。对于年迈雄狮来说,它们活不了太久,因为鬣狗群是最喜欢“欺软怕硬”的,如果它们发现年迈或者受伤的雄狮,它们大概率会进行围攻,并且将雄狮吃掉。即便是运气好没有遇到斑鬣狗群,它们也会因为年迈无法捕猎,最终饿死。
但是,相对来说雌狮就好过很多了,因为它们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离开狮群,它们的死亡一般就是外出狩猎时意外受伤,或者是“寿终正寝”了,因为即使年迈的雌狮,族群中的年轻雌狮也会照顾它们。等它们老死之后,会有自然界中的“分解者”,比如秃鹫、鬣狗等食腐动物来将尸体分解掉。
总的来说,狮子的自然死亡(受伤不是自然死亡)呈两极化,雄狮大都是饿死的,而雌狮大都是老死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病死的。虽然它们生前威风凛凛,几乎没有动物敢招惹,但是死后,还是有动物来吃它们的,最常见的就是秃鹫和鬣狗。
相比较狮子,老虎的自然死亡要简单一些,而且没有雌雄的差异。老虎属于独居动物,虽然公虎的领地通常与母虎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不同公虎间的领地是没有任何重合的。因此,老虎的种内之战,通常是公虎与公虎、母虎与母虎之间的,而且它们的战斗通常以驱逐为主,很少像狮子“狮王之争”那样爆发生死大战。因此,来自种内的淘汰相对较少。
而且老虎的栖息环境内,虽然也有狼群,但是从来没有过狼群猎杀成年老虎的记录,相反,老虎(东北虎)会主动的清理领地附近的狼群,所以狼群威胁不到老虎。
老虎的捕猎靠的是偷袭,而且捕杀的猎物大都小于自己的体型,所以受伤几率也比较小。
在老虎的生境中,唯一能够威胁到它们的就是棕熊了。根据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简称WCS)对西伯利亚地区的东北虎与棕熊的观察发现,在春季,棕熊有0.5%的食物构成是东北虎,只不过这些老虎大都是幼虎,当然也有少量的母虎。
除了战斗因素外,其他的老虎大都是病死或者自然老死的。病死和自然老死的老虎是不会被同类吃掉的,因为老虎只吃鲜肉,而且狼群从来不敢在老虎的领地内觅食,所以,狼群也不会去吃老虎的尸体。不过,老虎死亡后的气味可能会引来棕熊,因为棕熊是会吃腐肉的,当然这个几率也不大,因为除了食物匮乏时,棕熊和老虎都是各自规避对方领地范围活动的。
因此自然死亡后的老虎尸体大都会慢慢的腐烂,然后回归自然。
老虎和狮子的自然死亡大都是因为年迈或者受伤失去捕猎能力而饿死或者是病死的,不同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分解者太多了,所以狮子的尸体有秃鹫鬣狗等食腐动物来消化,而老虎的生境中缺少大型的分解者,所以老虎死后,尸体会慢慢的腐烂。正是因为这样,在野外看到的老虎尸体大都是完整的,而看到的狮子尸体大都是残缺不全或者已经被啃到剩一副骨架的。
如果不是生活在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区里,老虎狮子自然死亡的概率,非常之低。大部分,都是在捕猎,或者打斗中死亡的。它们死后,就会成为别的食肉,甚至食腐动物的食物。
很简单,因为雄狮根本不捕猎。捕猎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我们看看各类雌狮的捕猎视频就会发现,在捕猎当中,尤其是捕杀大型食草动物之时,雌狮经常出现被挑到空中摔死,被角刺死,被踏中腰部死,各种意外死亡。
这种死亡,虽然不足以造成狮群的衰落,但每年,一个狮群,总有那么几只,甚至更多的雌狮,死于捕猎中。
这是狮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死去的雌狮,往往被鬣狗、花豹、秃鹫等食肉食腐动物,吃得一干二净了。
一个雄狮,或者两只,甚至几只雄狮统治一个狮群的时间,如果能有三五年,就算很长了;如果达到更长时间,那就是奇迹了。
因为,雄狮几乎每个月,都会遭受到外来流浪雄狮的挑战,如果它败了,那就得离开狮群,开始流浪,那几乎也就意味着,这只失败的雄狮,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而流浪雄狮间的互相打斗,也比比皆是,没办法,为了争夺被狮群压缩的生存空间,就得互相撕杀。
这些死去的雄狮,往往被同类雄狮吃掉大半,剩下的,也被鬣狗、花豹、秃鹫等食肉食腐动物,吃干净了。
原因很简单,新的狮王,只有把狮群里未成年的小狮子全部咬死吃掉,雌狮们,才会开始生下它的后代。
而快要成年的亚成年雄狮,新的狮王,为了避免在打斗中受伤,往往会把他们驱赶走,这些亚成年雄狮,就会成为流浪雄狮。
因为老虎是独居动物,而且是由雌虎抚育小老虎的,雄虎一般情况下,不会抚育小老虎,而是任雌虎和小老虎,在它的地盘范围内活动,它提供一定的保护。
因此,不管是雌虎和雄虎,要么是在捕猎中不幸死亡了,要么就是成年老虎之间造成的打斗,而死了。
老虎死亡后,如果是被同类杀死的,那肯定是同类先吃,之后是森林内的狼、狐狸、花豹、鬣狗吃,很多时候,熊和野猪,也会来吃。
说真的,虽然狮子和老虎是陆地动物食物链的顶端,攻击力强大,但它本身,也是有一定死亡率的,它死亡后,大部分身躯,也会成为它所吃的食肉动物的食物。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尘归尘土归土,所有生物都一样